每股淨值
一、定義:
在會計報表中『淨值』為公司的「總資產」扣除「總負債」後的價值,亦即帳面價值;而每股淨值 = 淨值 / 股本。
公式:
1. 淨值 = 總資產 – 總負債
2. 每股淨值 = 淨值 / 股本 = 年底股東權益 / 年底流通在外股數
淨值定義為公司在變賣所有資產,並償付債權人債務後所剩餘的部分,為衡量企業經營績效的財務指標之一;淨值越高代表公司資產清算完、償還完負債後,能給股東的價值愈高。考慮淨值時,需注意公司的資產及負債項目是否被高估或低估,所以當公司股價低於每股淨值時,則該公司股價可能被低估。
而每股淨值是將淨值再除以公司股本,是以每股角度來衡量公司的淨值,每股淨值越高表示公司的價值越高。

二、每股淨值分析:
1.淨值能不能真實反映公司真正價值?
觀察重點一:
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項目的金額是否合理?短期投資的子公司公平價值為何?存貨的帳面價值是否公允?應收帳款是否可以全數回收?固定資產的剩餘價值和生產效能?無形資產到是否有價值?
觀察重點二:
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是否真實反應?有無表列外的負債?子公司或孫工司的負債有無照實記載?
觀察重點三:
股東權益項下的評價損失是否公允?
觀察重點四:
固定資產的產能與效能是否跟上產業腳步?其中有無早已經無法有效生產最新產品的老舊生產線?
觀察重點五:
若公司進行清算,資產、負債並部會以帳面價值進行變現,尤其是固定資產、存貨等非金融性資產,大多只能以遠低於帳面價值的價格出售
2.每股淨值與股價的關係
過去的公司價值評價模式多著眼於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也就是現金股利的折現值;而1961年由 Edwards 和 Bell 提出,Ohlson在1991年及1995年發表的論文(Earning, Book Value,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中使用透過每股淨值及超額報酬為基礎的評價模式,被稱為RIM(剩餘收益模型 Residual Income Model),又被稱為 EBO模型。
所謂剩餘收益是指公司的凈利潤與股東所期望的報酬之差。剩餘收益的基本觀點認為公司只有賺取了超過股東期望的報酬的凈利潤,才算是真正獲得正的剩餘收益;如果只能獲得相當於股東期望的報酬的利潤,僅僅是實現了正常收益。
公式:
1.原始公式:

其中:
PV = 公司現值(present value)
BV = 帳面價值(book value)
ROE = 凈資產報酬率
r = 投資者期望報酬率
t = 每期時間
2.當 t 的數量趨近無窮大時,且每一期的ROE假設為相同,上述公式可以再被簡化如下:
每股價值
= 每股淨值 + 〔( 股東權益報酬率 – 期望報酬率 ) * 每股淨值 〕/ 期望報酬率
= 每股淨值 + 超額盈餘折現值
其中:
超額盈餘 =〔( 股東權益報酬率 – 期望報酬率 ) * 每股淨值〕
超額盈餘折現值 = 〔( 股東權益報酬率 – 期望報酬率 ) * 每股淨值〕 / 期望報酬率
如果股東權益報酬率大於期望報酬率時,股價應大於每股淨值;反之,股東權益報酬率小於期望報酬率,股價應小於每股淨值。
獲利表現良好的公司,通常股價會高於淨值;反之,獲利不佳的公司,股價可能接近每股淨值,甚至低於每股淨值。
若有一家公司獲利穩健,但股價竟低於每股淨值,有兩種可能:(一)是公司的資產有高估、負債有低估,即每股淨值被高估,(二)是公司的股價遭到低估,有可能是逢低撿便宜的好時機。
3.『每股淨值』結合『每股盈餘』估計合理股價
為補足『每股淨值』未反映公司獲利能力的缺點,可以搭配『每股盈餘』來輔助分析,以『每股淨值』當作基礎,再將『估計的每股盈餘』作合理的折現,兩者相加就可以作為一個簡易的合理股價估計值。
舉例說明:
若A公司每股淨值30元,估計未來每股盈餘將維持在3元左右的水準,適當的折現率假設是10%。
則合理股價 = 30 + 3 / 10% = 60。
再舉例,
若B公司每股淨值20元,估計未來每股虧損將維持在1元左右的水準,且公司將經營到底,不進行清算,適當的折現率是10%。
則合理股價 = 20 – 2/1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