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益比】
一、定義:
本益比(倍) = 股價 / 每股盈餘(EPS,近4季累積)
本益比是從企業獲利的角度衡量股價,代表市場給予企業或產業的評價,當公司獲利穩定、成長趨勢逐漸向上,可以使用本益比評估股價是否合理。
「股價」為投資1股所需要的成本,「每股盈餘」為投資一股所得到的獲利,因此本益比就是投資一股的成本與獲利的比值。每股盈餘代表公司每單位資本額的獲利能力,數字越高越好,表示公司可以用越少的資源創造出越高的獲利。
本益比的價值在於,假設企業的獲利保持不變,原投資金額,要幾年才可以回收,即價格是盈餘的倍數,同時也是投資回本的年數。假設一家公司每股盈餘為2元,股價為30元,本益比即為15倍,表示以每股30元買進該公司股票,在盈餘持續為每股2元的情況下,經過15年後可以回本;同理,若股價為20元,本益比降為10倍,即經過10年後可以回本。表示本益比較低,則投資該股僅需要較短的時間就能回本,亦即潛在報酬較大。
二、類型:
從報紙和網路的資訊上所看到的本益比,通常指的是實際的業績本益比,也就是使用過去幾季公布EPS來估算的已知本益比,但投資者很難從已知本益比來準確推斷未來的情勢,這時就需要其他種類的本益比作為輔助,總括來說本益比有三種類型。
(1)已知本益比:
反應的是過去獲利狀況與現今股價的比值,雖然這個數字是正確的,但對於想要掌握未來局勢的投資者來說,這項指標就顯得落後了,並無法幫助投資者太多。
資料來源 : https://www.stockdog.com.tw
(2)預估本益比:
預估本益比 = 當日股價 / 預估當期的每股盈餘
上市上櫃公司會針對未來一年發表營收與獲利目標,或是依據每月營收成長趨勢比例,以這些預估值所計算出來的就是預估本益比,通常外資、證券公司和媒體也會有自己的一套計算方式推算企業的預期獲利,但因為是預測的結果,因此未來的真實情況仍會由許多的不確定因素而有所改變,投資者在運用預估本益比的同時,也必須隨時觀察公司的動態。
資料來源 : https://www.stockdog.com.tw
(3)相對本益比
相對本益比 = 個股本益比 / 同產業本益比
= 同產業本益比 / 市場本益比
從個別本益比來評估公司股價雖然是可行的方法之一,但仔細思考會發現其中有著矛盾之處,比方說一間小吃店和大飯店的投資風險與報酬率是不一樣的,因為性質上的差異,因此我們應該把小吃店和大飯店分開做比較,這樣所得的本益比就有變得有意義了。在得知個股、行業以及市場的本益比後,即可求得相對本益比。
高本益比 |
低本益比 |
|
|
資料來源 : https://www.stockdog.com.tw
三、當【EPS】被稀釋時,需重新計算本益比:
公司為籌資會發行 [ 可轉換公司債、可轉換特別股、認股權證 ]等跟股權有關的籌資工具,因為這些工具有可能未來都會被轉換成普通股加入公司股本。因此,當這些工具都轉換成普通股,就可以跟股東享有一樣權利參與盈餘分配,當然就會稀釋原有股東的股利。當然【EPS】也會被稀釋,在綜合損益表中有兩項每股盈餘:【基本每股盈餘】、【稀釋每股盈餘】,其中
【基本每股盈餘】: 以目前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本所計算的
【稀釋每股盈餘】: 考慮所發行之【可轉換公司債、可轉換特別股、認股權證】未來轉換成普通股加入原有股本所計算的EPS
在考慮使用【稀釋每股盈餘】計算本益比時,需確認公司所發行的【可轉換公司債、可轉換特別股、認股權證】轉換成普通股的時間及數量,再進行重新計算【EPS】及本益比。
資料來源 : https://www.stockdog.com.tw